亲,欢迎光临乐文小说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鸿台宴席过后,宫中看似一片祥和。

就连一向被王夫人看的很严的刘彻,居然也有时间来承仙宫撒欢了。

一开始,刘彻表现的很好,不但乖还很懂事。

直播间的小伙伴们还曾感慨王夫人育儿经验丰富,教导出来的儿女个个都很听话。

没过几天,混熟了的刘彻就向众人展现了什么叫“猫嫌狗憎”!

承仙宫里那对昂着脑袋的绿孔雀,已经不复往日的骄傲了,光秃秃的尾巴让它们自闭了好久!

廊下的那对爱说吉祥话的鹦鹉,一听见刘彻的声音,就拼命扯着嗓子喊“救命”!

就连景帝赐给简诺的那只名叫“黄耳”的细犬,只有在刘彻到来之际,才能展现出媲美猎豹的速度。

至于水阁那里的鱼,已经被宫人悄悄换了三次了......

庭院里十不存一的鸟巢,展示着熊孩子的赫赫战果......

“阿姊,我们去赛马吧!”吃完点心的刘彻眼巴巴的看着简诺,央求道。

“不是昨天刚玩过吗?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吗?”简诺不感兴趣的拒绝,发出灵魂拷问。

“写完了写完了!昨天不算,我们今天重新再比一场!”

刘彻向陈娇使了个眼色,“不信,你问阿娇,她也想玩!”

“我才不想赛马呢!”陈娇傲娇道,“不过,为了让你心服口服,今天可以再和你比上一场!”

“你们比吧,我就不参和了......”

简诺摆摆手,没有马鞍的时代,骑马真不是个愉快的经历。

没有马鞍,骑在马背上没什么吃力点,很容易掉落马背。

简诺虽说比刘彻大了几岁,但骑术还真比不上耐摔抗摔的他!

倒是好胜心较强的陈娇,骑术相当精湛,时不时的还能压刘彻一头。

经不住他们的撒娇卖萌,简诺懒洋洋的半躺在软榻上,靠在迎枕,撑着下巴,抱着狸猫当裁判。

看着前方刘彻和陈娇各自率领的一黑一红你追我赶的二队人马,简诺心里想着窦太后和梁王谋划的后续。

窦太后非常宠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,赏赐给刘武的财物不计其数,欲让自己的小儿子梁孝王刘武做储君,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!

景帝在七国之乱前,为了拉拢亲弟梁王刘武与自己结下的死盟,曾经亲口说过将来自己死后传位于弟的话。

当时魏其侯窦婴大义凛然的出来,力挺父死子继。

结果就是得罪了姑妈窦太后,赶出了窦家门户。

足以可见窦太后想让小儿子梁孝王刘武做储君的意愿之强烈!

当然也有可能是窦太后和窦婴在景帝面前唱的双簧也说不准,简诺从来不敢小看古人的智慧。

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在梁国死死缠住叛军,中央军才得以从容调兵遣将。

击败吴楚七国,梁国有一半的功劳。

很难说,梁王是否因为记住了皇兄的许诺,有了想头才会有干头。

最终的结果是,他梁国上下齐心协力,死命地把吴楚军挡在梁城以东。

吴楚之乱平定后,梁王回朝,意思很明显。

但景帝却打马虎,实在拖不过了,仓促立庶长为储,就是立刘荣为皇太子。

当时的皇长子是栗姬的儿子刘荣,按照“立嫡以长”的原则,确实名正言顺。

又让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,立下了汗马功劳,又是两朝老臣,在群臣中的威望很高的魏其侯窦婴,担当刘荣的师傅。

这一举动,确实杜绝刘武的想法,没让朝堂出现争储风波。

现今刘荣被废之后,窦太后旧话重提又一次出来鼓吹“兄终弟及”。

直播间的小伙伴们不太理解,为什么窦太后一直想让梁王成为储君?

在他们看来,窦太后太过偏心小儿子。

其实换个角度来看,简诺倒能理解窦太后的心理。

吴王资格最老,淮南王最有贤名,而景帝的儿子都太小了。

景帝一死,很容易引发诸侯王的觊觎。

窦太后一直想让景帝立他弟弟梁王为储君,也不只是私心作祟。

毕竟上阵父子兵,打虎亲兄弟。

不知景帝这次又用什么借口,打发锲而不舍的窦太后......

尘埃落定之前,纷扰不断,隔三差五的宴会邀请如雪花般飞入承仙宫……

靠边坐的韩嫣百无聊赖,四下瞄看,无意间目光落在身旁的帷幕上。

透过似轻烟如薄雾的半透明丝纱,隐隐约约可见少女被包裹在浅紫锦绣曲裾中的身姿,袅娜纤细。

微风轻轻的掀起了帷幕的一角,欺霜压雪的肌肤,仿佛由世间最好的白玉雕琢而成,粉光柔腻,呈现在眼前。

韩嫣不自在的移开目光,想起从胶东王那里听来的关于承仙宫的传闻。

南珠是珍珠中的稀有上品,府中嫡母用来制首饰都得小心翼翼,唯恐浪费,但在承仙宫,却是敲碎了来磨粉敷面。

想到嫡兄醉酒后吐露的只言片语,虽然他年龄还小,还是忍不住叹息一声。

承仙宫公主与他们,就如天上的明月般遥不可及......

韩嫣忍不住又将目光悄悄转向帷幕,月白色的绸带在她纤细的指间缠绕了一圈又一环,就连一向乖巧的狸猫跳下软榻也没引起她的注意力。

有些好奇,备受两宫专宠的她,眉宇间似乎带了心事,带了些轻愁......

察觉到身旁灼热的视线,简诺不免有几分讶然,抬头一看,和韩嫣对了一眼。

简诺含笑注视道:“阿嫣怎么不去赛马?”

韩嫣接受到简诺的视线,并不特别局促。

晃了晃手上新得的玉扳指,笑着回答道: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!我已收了胶东王的礼物,答应了他不参与此次比赛!”

韩嫣或许是因祖上有胡人血统,尤其擅长骑马射箭,自小就比同龄人高大得多。

刘彻虽比他大半年左右,身高却堪堪与他持平。

想到比赛前刘彻同他的窃窃私语,简诺忍不住轻笑出声。

察觉到少年询问的眼神,简诺摸了摸跳上软榻的狸猫小脑袋,笑着询问道:“阿嫣长大想做什么?”

韩嫣看着前方策马奔腾的队伍,鼓足勇气道:“我今后要当大将军!跟随胶东王踏平匈奴,当名垂千古的大英雄,受千人膜拜,万人敬仰......”

稚气的少年骄傲而坦然的述说着自己的志向,眼眸干净且明亮,没有一丝杂质。

金色的阳光,似碎金屑似的洒在他身上,像是注入了明亮的色彩,简诺一时之间晃花了眼。

看着简诺赞许的眼神,韩嫣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。

“公主不笑话我太过狂妄吗?”

“怎么会?”简诺摇了摇头,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鼓励。

看着远方纵马扬鞭的少年,笑着感慨道,“自古功名属少年!”

“自古功名属少年!”

听到手底下人的汇报,景帝放下手中茶盏,抚摸着手腕上的银镯,神思不明。

前几日的鸿台宴已过去,但席上窦太后的话,却在他心里烙上深刻的印记,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。

至于梁王送到承仙宫的那十几盆花,其中也有他的手笔。

不然真以为画作、能工巧匠,那么巧都能被得到?

还好,得到一个算是满意的结果,景帝稍稍松了口气。

太后偏爱梁王,他早有感触。

哪怕是领四十余城,居天下膏腴之地,在她看来,梁王还是受苦颇多。

吴楚七国反叛,因其坚守睢阳有功,赏赐无数。

至于梁王在封国大治宫室苑囿,招延四方豪杰,出入仪从比于天子等等,他都不曾计较。

然而要允梁王“兄终弟及”,实在是触及他的逆鳞。

皇权背后是没有退路的!

如果一个皇帝不能牢牢的掌握住自己的皇权,那他只有死路一条!

今日要是允准了,说不得明日后宫中的皇子就要开始早殇了……

过不两年,自己也应该驾崩了......

景帝握着手腕上的银镯,心中有些发冷。

他知道自己母亲不会有这种心思,可梁王呢?

哪怕梁王没这种想法,他身边的那些能臣谋士呢?

太后与梁王酝酿已久,若是断然拒绝,太后恼了,那不孝不悌的恶名又如何担当得起?

梁王若是反了,长安精锐可否抵挡得住......

天子的权威不是天然就有的。

虽然表面上天子是九五之尊,但是实际上呢?

真正能够听从天子的人,又有多少呢?

哪怕七国之乱后,他封了八个亲子去填充战后诸侯空缺。

又把自己的弟弟梁王刘武扩张为40城的第一大国,把一直在朝堂任职的刘礼派去继任楚王。

看似帝党占据上风,但景帝知道只是暂时的风平浪静而已......

若因储君之位,将梁王推到功臣集团队列......

偌大的宫殿里静悄悄的,除了景帝走动带来的声音,只剩下宫人们微不可闻的呼吸声。

景帝颓然的拿起奏折,发现是闲赋在家的袁盎所书。

不经意间想起先帝时的一桩旧事,思索片刻,渐渐舒展了眉头。

袁盎啊,是个懂大势、敢直言、会做人的聪明人……

最为关键的是为人敢言直谏,强调等级名分,对尊卑礼节有着浓重的情结。

想到这里,景帝嘴角微扬。

从他劝谏先帝维持帝王的威严、拉退慎夫人的坐席、阻止宦官和先帝同车而乘等都是礼治思想的体现。

由他出面劝解窦太后,再好不过了!

有了直面对抗窦太后的人选后,景帝长吁一口气,转而盘算起自己的儿子们。

除了已经出局的为人仁弱的长子刘荣外,还有十三个儿子。

次子刘德,三子刘阏于,因着他们母亲的缘故,不多做考虑。

四子刘余,从小患有口齿病,景帝摇了摇头,继续往下扒拉着。

五子刘非,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,年仅15岁的他奋勇参战,因功徙封为江都王,牧守一方倒是能行。

想到六子刘发,叹了口气,对于这个腼腆怯弱的儿子,景帝揉了揉眉心,不提也罢!

七子刘彭祖,生性巧诈,小有辩才,大事无决......

至于八子刘端,景帝想到他那宫殿里俊秀的侍人们,以及至今不肯亲近女子的行为,忍不住头疼......

最不担心子嗣问题的,恐怕就是九子刘胜了!

对于这个过度沉迷于男欢女爱的儿子,景帝无奈的叹了口气......

再往下数,也就剩十子刘彻、十一子刘越、十二子刘寄、十三子刘乘以及幼子刘舜了!

虽说他怜惜幼子年幼丧母,格外疼爱些,但关乎天下社稷......

至于十三子刘乘,想起他那孱弱的身子,药不离口的状态……

唉,不能多做要求,能留下后嗣就算不错了......

十二子刘寄身体倒是强壮,但一母同胞的几个兄弟都不太愿与他亲近......

十一子刘越,景帝仔细想了想。

男生女相,面若好女,太过阴柔!

也不知道长大后,会不会有男儿气概些......

十子刘彻?

仔细想了想,身体健壮,从小到大好像也就生过两三次病。

弓马娴熟,精力旺盛!

聪明伶俐,过目不忘,教导他的夫子说他极有主意。

虽然淘气些,却懂进退,宫内的人都非常喜欢他。

又与阿姊的女儿定下婚约,时常出入长乐宫,很得自己母亲的喜爱......

自家阿姊在母亲心目中的份量,景帝自然清楚!

其生母性情柔弱,为人谦和。

再加上承仙宫……

景帝越琢磨越觉得,立十子成为储君,好像是个最佳的选择。

年龄小性子还未定性,更好培育……

若是当不起大任,到时再说……

既然下了决心,景帝也不是个忧愁寡断的人,派人召袁盎进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