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乐文小说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乐文小说 > 科幻小说 > 架空民国:我从连长到大帅 > 第569章 丹青难写是精神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地方政府,组成了省、市、县三级运输队,抽调了大量的骡马和民工。

各级干部带头,这些运输队渡大河、翻雪山,不顾疲劳、艰苦,甚至不顾牺牲,全部超额完成了任务。

从保山出发的运输队,代价比为1:8,即从内地运粮食8斤到目的地,路上要消耗7斤。

沿线死亡骡马将近两千匹,达到了运输队骡马总数的三分之一还要多。

可见,为保障进军部队的供应,代价如何高昂。

在繁忙的运输线上,还日夜奔忙着一支独特的运输队伍,它就是14军辎重2团。

这个团就是为了支援进军吐蕃的126团所需的装备、弹药,而特意组建的。

当时,军部从各师抽调精兵强将约1000余人,强壮的军马700余匹,按一人一马,编成了3个营,每营3个运输连。

组建后,即投入繁忙的运输工作,担负着特殊的运输任务。先从军部所在地的大理县向丽江方向运送弹药装备等物资11万余斤,再从丽江向德钦运送物资12万斤,后随战斗部队一起行动,负责战场物资和粮食运输,共运各种物资13万余斤。

昌都战役刚结束,该团又接受向碧土运粮22万斤的任务,保证了126团在参加昌都战役期间的物资供应。

说是126团进军,其实也不是全部。

而是由126团直属队一部、1营(3个连)和1个机炮连以及民族工作队,约600余人组成战斗队。

为了保障这六百人的部队的供应,就需要组建一支将近2000人的辎重团专门负责。

辎重2团从各种渠道,进行了组织调整,购进了藏种骡马1000余匹,充实了部分人员,使全团的骡马达到2200多匹,干战达1800余名。

辎重2团负责的路程是600余公里,横跨梅里雪山、牛拉山、祖秀拉山、日秀拉山多座雪山以及怒江峡谷,独龙江源头地带,道路难行。

600多公里的运输队线上,村庄共有6个,每村只有几户人家,多数地段没有人烟。

辎重2团的指战员就要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运输,完成30万斤粮食任务。

7月初,辎重2团的全部人马进入到梅里雪山至竹瓦根一线。3个营分3个梯队展开,沿线设立29个接转站,采用站与站之间接力运输的办法,日夜进行抢运。

秋季,内地正是黄金时节,气温宜人。

可是梅里雪山、牛拉雪山、祖秀拉山、日秀拉雪山、仍然是冰天雪地,冷气袭人,干部战士往返运粮都是在皑皑雪原的山路行走,在风雪弥漫的条件下进行的。

9月中旬,连降几场大雪,积雪一尺多深,白茫茫一片,山上的路被雪花覆盖得严严实实。由于天气骤变,气温急剧下降,加之缺草少料,骡马冻伤饿死日益增多。

这时,全团已有1000多马匹不能使用。

谁都知道,骡马大批倒毙,意味着运力的丧失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全团干部战士,干脆以人力进行运输。

上到团首长,下到只有15岁的女文工团员,

参谋、干事、会计、出纳、医生、护士、文书等统统动员起来,全部加入人背肩扛的运粮队伍行列。

副团长肩扛60斤的粮袋,还赶着牦牛在前面开路。

领导的模范行动,干部战士看在眼里,想在心上,它是无声的命令,产生着巨大的力量,不少干部战士从一次扛1袋,增加到2袋、3袋,有的则扛上4袋重达240斤,等于两匹马的驮载量。

也许,人们会说,这是不可想象的,但这是事实,是战风斗雪的精神所在,任何困难在我们战士的面前都可以克服的。

这支英雄部队,在两个月的时间内,运粮和运送其他物资86万斤,超额完成了任务,为保卫边防做出了巨大的成绩!

据统计,全团在雪原运输,冻残摔残的就有50余人,还有7人为运粮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

刘子龙特意表彰并慰问了昌都战役的英雄们,也包括辎重二团的全体干部战士。

在刘子龙看来,对于这些英雄,如何善待都不过分。

在物资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,也要尽量对他们进行物质奖励;同时,更要进行精神奖励。

整个社会风气,关系到国家的未来,必须有一个非常积极向上,人人想做英雄、当模范的正能量风气。

但是战后评功,有很多不同的声音。

认为战役中的各次战斗都不算十分激烈,没有出现过短兵相接、反复争夺、刺刀见红的惨烈场面;各次战斗都没有大量歼灭对手,缴获也都有限,这与以往在内地历次作战相比,实在平淡无奇……。

但刘子龙多次给相关部门打招呼,提醒他们不要忽略了这次战役的作战对象、作战环境、作战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
单就行军来说,谁遇到过短短几天就累死、拖垮几百匹战马的情况?

大量战士在绝域高原徒步追击,甚至速度不差于骑兵部队;

还有那些运输部队,如果不是为了祖国完整和保卫边防,谁会去受那个罪?

应该说,这些同志就是了不起的英雄,他们在战役中的毅力和勇气精神,都毫不逊色于过去进攻战斗中首先突入敌阵的勇士!

他们中的许多人理应受到嘉奖!

昌都战役的胜利,有很多原因,比如政策、领导、后勤保障等等,单从军事方面总结:

最大的成功是我军实行了正面牵制与战役大迂回相结合的方针。

其成功就在于:贯彻了我军一贯的隐蔽战斗企图的方针。

战役发起时吐蕃军不易察觉我之企图,待他察觉时,则已陷入我之重围,欲战无力,欲退不能。

倘若我们不是采取这一方针,而是把主要兵力使用于吐蕃军防御正面,或者只实施浅近纵深的迂回,势必使昌都敌军主力及早决策西撤,那末,围歼战将变成追击战,战役就会是另一个结局。

而这一切成功,都有赖于部队不怕艰苦、能够吃大苦、耐大劳的勇猛穿插所赐。